2020年的12月可謂長沙康禮·克雷格學校的教研月,小學部PYP、初中部MYP、高中部IGCSE三個學部精心籌備十五堂教學示范課,精彩紛呈。基于探究、概念驅動、小組合作、因材施教、以評促教、情景教學——讓人耳目一新的課堂,為全校教師提供了一個交流互鑒、學習提升的平臺。
四位經驗豐富而又極具個性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榮獲示范課評比的一等獎。
2021年開年第一次全校教學交流會在上周五下午5:30如期舉行,四位優秀教師在會上娓娓道來,分享教研心得。
還等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四位老師的課堂,來感受一下IB國際化的教學吧!
馮史君
美國波士頓學院教育學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英文名String,他用他獨特的魅力撥動著學生的心弦,專業的教學和認真的工作態度使他深受學生尊敬和喜愛。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授托福、雅思、SAT等出國類考試英語。他的課程生動有趣,并且融入了美國先進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們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更高效地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編著《新托福真題全解析TPO1-10》、《新托福真題全解析TPO11-20》這兩本書的口語部分。
馮史君主任本次上的是十年級ESL課程。他說課程設計中首先要注重設計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他會主要參考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教育理論。布魯姆會把學習分為六個階段,即知識(knowledge),領會(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ion),創造(creation)。這六個階段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和學習材料的難易由低到高排列。教師要做到的是教學目標里要包含高階和低階的梯度目標來滿足不同的學習者。
同時馮主任還運用了另一個教學理論: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通用學習設計,即使用包容性的教學策略,盡可能的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廣泛的學習者受益,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而非針對某一類別的學生。馮主任在課程中較大亮點是采用交互式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愿選擇和競爭的方式現場分組,然后在小組協作中分配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分別承擔questioner,detailer,clarifier,summarizer等角色。通過小組競爭,小組成員可以互相幫助和協作,讓程度較弱的學生也積極參與,達成學習目標。本節課上完后,下節課馮主任會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進行到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的較后評估和創新階段,來對課文內容進行理性的深刻的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綜合內在與外在的信息,作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較后完成寫作。
易鳳嬌
湖南師范大學應用數學專業,11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現任長沙康禮克雷格學校小學數學學科組長。曾獲長沙市教學比武一等獎、長沙市說題比賽一等獎、長沙市“星城杯”教學競賽二等獎、長沙市優秀教研工作者、寧鄉市“玉潭”民辦教育貢獻獎、寧鄉市教育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牽頭人、寧鄉市小學數學工作室骨干教師;撰寫論文發表于《湖南教育》;多篇教學論文獲長沙市一等獎;輔導學生參加湖南省奧數競賽多人次獲長沙市一等獎。
易鳳嬌老師在課堂帶領著四年級一班的學生一起探究“骰子游戲中的數學”。易老師通過引導孩子們觀察骰子,并分小組擲骰子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們觀察是否擲骰子游戲中的輸贏只是關乎運氣。整個課堂在孩子們歡樂的擲骰子聲中達到探究的高潮。易老師巧妙的運用擲骰子的游戲,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氛圍中領悟到了數學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道理。課堂板書也是一大亮點,條理清晰,一目了然。相信這節課在不少孩子心里種下了一顆顆熱愛數學的小種子!
易老師深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人才能善教”,并一直堅持“備課上課是根本,學風建設是關鍵,回顧反思促提升”的教學原則。課前精心備課,課后及時反思。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本著如此的鉆研精神去教學,這樣的課堂必然精彩!
劉 佳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舞蹈編導專業中國兒童歌舞學會會員、中國兒童音樂學會會員、北京舞蹈家協會會員從2013-2019年多次原創舞蹈、戲劇榮獲北京市學生藝術集體項目一等獎,原創代表《捏一個冬奧大娃娃》、《開學第一課》、《過河》。
劉佳老師作為初中部的舞蹈老師,他對于藝術有著深刻的思考和領悟:一個喜歡藝術的人,往往更敏感于美,更樂于創造美好的生活,享受豐盈的人生。在傳統教育中,藝術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而在人生長河中,藝術對人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他上舞蹈課的初心是給每個孩子自由發展的平臺,給每個孩子自由舞蹈的機會,總結起來就是:求活,求變,求新,求廣。
這次公開課上他打破了傳統舞蹈課的形式,通過對音樂和舞蹈的理解,提升了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他還希望每個孩子能編出屬于自己的舞蹈,因為舞蹈不單是技藝的掌握,更是藝術審美和鑒賞的教育與培養。他還提出在課堂上要把快樂還給孩子,因為教給孩子東西孩子以后未必記得,但教會了快樂的學習方式,將來可以舉一反三。
在沉浸體驗式教學中,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探究和小組協作,交流技能,既編出了屬于自己的舞蹈,完成了一支藝術作品,培養了協作和創造能力,又提升了審美趣味,獲得了快樂、自信和成就感。
鄭怡爽
小學語文高級教師,15年一線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經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課堂教學多次獲得市區級獎項。畢業后鄭老師先后任教于芙蓉區東風小學及火星二小,擔任班主任、大隊輔導員及語文教學工作。她有多年公辦教育的積淀,教學不僅扎實嚴謹,還特別注重孩子們學習習慣的培養。
鄭怡爽老師執教的是小學一年級語文《項鏈》一課,這篇課文猶如一部優美的風光片:大海蔚藍,寬闊無邊,沙灘金黃,綿軟細長,浪花雪白,嘩嘩而來。小娃娃赤著腳,拾海螺,撿貝殼,他們臉上寫滿快活,嬉笑著,奔跑著,享受著美好的生活。
鄭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活潑,用精彩的啟發式提問激發孩子們學習語言文字的熱情,課堂上默契地師生互動如行云流水。鄭老師敢于突破傳統,放手將課堂交給孩子,給孩子們空間,讓他們自發地去尋找文章中的美。在課堂上“放開來”,不是完全被學生牽著走,而是是給孩子們一個成長的舞臺,找到自己在課堂上的價值,從而更多地獲得內驅力。老師并不只是一次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孩子們走進語文殿堂的引路人。
教學之路漫漫,需要老師們勤于思考、積極探索、及時反思。每一次教學交流活動碰撞出的思維火花,都能促進教師教學的成長,并反哺學生學習。
在IB國際化教育的道路上,我們且教且研,努力實現“教學齊相長,師生共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