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北京站,今日在線上完美開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
教育專家陳默女士、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女士、北外國際課程中心曹文教授、海淀凱文馬德玲副校長、中育貝拉田敏校長、諾德安達鐵艷校長、清華附中國際王實先生、北外國際高中名譽校長劉杰、清華志清吳樹珊校長、提雅學園鄭方圓招生官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諸位嘉賓大咖針對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階段的備考、規劃、培養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北京海淀凱文學校副校長馬德玲在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逆向規劃”》的演講,數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馬德玲副校長直播間
主講嘉賓

馬德玲
北京海淀凱文學校副校長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在市級重點高中任職20多年。
先后任教師、高級教師、校長助理兼國際部主任。
有在美國私立學校工作經歷。在國際教育領域,創新開展中外課程融合與研發、
AP課程管理、教育教學監督與管理以及外籍教師聘任與管理等工作,同時管理美國大學規劃指導工作。
馬女士倡導“關注學生一生發展”“家校合力共建社群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做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在世界名企工作或就讀世界。
演講內容
今天,馬德玲副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話題——
第一、什么是逆向規劃
第二、如何培養滿足未來社會需要的孩子
第三、如何培養孩子的非智力能力
那么關于這些話題,我們來看看馬德玲副校長的詳細解答~

▲馬德玲副校長演講主題
01 什么是逆向規劃
亞洲首富李嘉誠先生在他的大兒子上大學之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事業再成功也彌補不了子女教育失敗的缺憾。
這句話很好的說明了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占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生下來都一樣,但是為什么有的孩子長成了知書達理的人,而有的孩子卻成了熊孩子,甚至有的鋃鐺入獄。

在英國有這樣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這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在他的家族里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位的大學教授,還有80位文學家,60位醫生,還有1位曾經做過大使,還有20位做過議員。
老愛德華的為人和他的勤勉影響著他家里的每一個人,每個孩子都非常成功。
而另外一個家族就是朱克家族,他是一個人人皆知的酒鬼和賭徒,在他的家族里出了很多的流浪漢和乞丐,還有的人因為酗酒傷殘,甚至死亡,據說還有7個人犯了殺人罪,進了監獄。他們家里沒有一個有出息的。
那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這說明了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鏡子,孩子就是家長的翻版。
家庭的教養和家庭的教育氛圍,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成功,成才,將來能夠做社會上有用的人才,我們該怎么樣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逆向規劃。

所謂的逆向規劃就是我們要先明確目標,然后根據目標反向制定一個計劃,那么孩子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首先,未來長遠的目標。社會對未來人才需求是什么樣。其次,中期目標,作為學齡兒童,規劃則是他的中期目標。未來的大學挑什么樣的人才?作為家長你先了解,然后來制定你的培養孩子的計劃。長期和中期目標清晰以后,那么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你就會游刃有余,精力充沛,還可以創造性地、靈活地去實現自己的計劃。
02 如何培養滿足未來社會需要的孩子
21世紀知識經濟飛速發展,技術革命使得世界變小,所以家長們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滿足將來的社會需要?
2019年有一個的職場研究報告談到00后的孩子將來他們步入職場的時候,會有65%現在的職業將會消失。言外之意,我們現在家長們做的很多職業,將來我們的孩子是不會去做的。未來社會是由AI時代來取代的。
那么未來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呢?NewVisionforEducation。教育新視野中提出來了21世紀人才需求的16個技能,那么我們可以把這16個技能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基本知識技能:
其中包括讀寫能力;計算能力;科學素養;信息技術素養;金融素養;文化和公民素養。
第二大部分是學生在面對復雜挑戰的時候所需要的能力。
這里有四點能力培養,也就是美國在教育界一直提到的4C,即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較后一個部分是人的品格品質培養。未來的社會大家都知道是變化多端,變化無常的,那么孩子們有什么樣的品質品格去面對這樣的社會?首先提到的是一種好奇心,第二是主動性,再有堅毅能力,適應能力,還有社會和文化意識。大家可以看到16個技能當中有6個是基本知識技能,也就是所謂的智力因素,而剩下的10個因素,10個能力屬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說在未來的社會,21世紀的時候,人才需要的更多偏向于非智力因素。我想跟大家說,剛剛提到的是在長遠目標里,社會對人才的一種需求,家長一定要清晰非智力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只盯在智力因素上,但是非智力因素絕不可忽視。
那么孩子教育的中期目標是什么呢?我們家長都經歷過高考。在高考中靠智力取勝,這點毋庸置疑。但是我想跟大家說一說,在世界學校對人才的選拔的側重點是什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美國4所大學在迎接新生的時候傳遞給家長和孩子什么樣的理念?
首先哈佛大學在2017年校長在迎接新生的時候說: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要不斷地去挑戰自我,在分歧當中找準自己。
2018年耶魯大學校長希望學生們要能夠勇敢地走出舒適區,要保持耶魯的好奇文化。在不斷變化、不斷挑戰當中,擁抱不同,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不同。
2016年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對學生傳遞的信息是在混亂當中做一個大學生意味著什么?他希望學生在社會處于混亂狀態中時,不斷地努力,去挑戰自我、充實自己,用自己的學識、智慧、追求和責任感迎接未來的挑戰。
斯坦福大學校長在2016年迎新生中希望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努力地做的自己。他要求孩子們能夠具有同理心,努力地去嘗試,去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
四所學府傳遞出來的信息是需要孩子有好奇心,需要學生們能夠努力地去挑戰自我,去面對未知世界,希望學生們能夠充滿智慧,能夠努力地去發掘自己,去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也就是說大學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上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那么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綜合大學申請的時候要哪些條件呢?
首先是課程成績和標化成績,很顯然這就是智力因素的要求。
但美國綜合大學也很看重文書,這個明顯是對孩子非智力影響的要求,在文書中,孩子們能夠通過他的寫作,展示自我。

2015年的時候有這樣一個調查研究,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退學率達到25%。在2015年有8000個學生被美國學校開除了。
這個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因為我們中國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高嗎?其實不盡然,因為美國的課堂和我們中國的課堂要求不一樣。美國的課堂要求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合作能力,自信表達能力,還有溝通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言外之意,當孩子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或者是進入大學的時候再去關注他的非智力因素培養,為時已晚!
所以,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培養。
另外,做孩子培養的逆向規劃的時候也必須要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規律。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一直都是在家長的特別呵護下成長,他們非常依賴父母。
到了青春期階段,他很難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導致他的生活沒有目的,毫無方向感,這就是家長們較頭疼的青春期叛逆。
那么在孩子很迷茫的狀態下,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大,迷失方向,這就造成了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擴散狀態。
另外有的家長過度地給予孩子自由,但是沒有很好地指導,導致孩子將來產生不明確的定位和選擇。還有的家長可能會出現操縱過度,孩子的選擇完全由家長決定的問題。以上都反映了家長和孩子之間一直以來的信任存在著問題。
當然孩子的青春期時的自我同一性達成狀態是家長能夠尊重孩子的選擇,并能夠和孩子一起表達不同觀點,互相討論。
那么,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如何能夠順利進入自我同一性達成狀態?家長怎么做呢?從14歲孩子青春期開始才意識想去做一個成功的家長,去和孩子建立很好的關系,這就晚了,我們要知道孩子從剛出生到18歲每個過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一定的特殊性。
兩歲以前是嬰兒,他是缺乏一種信任,他希望家長能夠多跟他接觸,那么家長需要多多地陪伴,跟孩子去交流。
2歲到5歲,孩子們會逐漸地有小伙伴,那么這個時候要帶孩子多去接觸自然,多和小朋友接觸。

然后是童年期孩子,在這個時候孩子不清晰對與錯,需要家長能夠耐心地去引導。
也就是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看待,什么意思?要尊重孩子,要用很委婉的,很柔和的語氣,耐心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
但是家長也不能把孩子當大人看,為什么?是因為你如果太把孩子當成大人看,會把你的處事固有思維方式過多地帶給孩子,這就超越了孩子的心理認知特點。
為了避免孩子在14—18歲的青春叛逆期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很好地建立一種親密的家庭關系,讓孩子能夠充分地信任家長,不斷地跟孩子們交流溝通,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就會很好地過度。
未來的孩子是要和人交往的,要讓孩子有這樣的一種交往的能力,要讓孩子們能夠融入一定環境氛圍,讓孩子努力地去學會溝通,與人交往,不斷地產生對事物的好奇。
03 如何培養孩子的非智力能力
對于家長來說,我們剛才已經了解到了,社會對未來孩子的期許是什么?那么孩子規劃的時候,大學對孩子期待是什么?我們家長該怎么樣培養孩子們的非智力因素呢?

第一、執著你的愛好,堅持你的堅持。
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家長一定建立自己的愛好。你如果喜歡體育,孩子一定會從小養成一個非常好的身體素質,你喜歡音樂,即使孩子五音不全,他也可能能夠從音樂當中獲得快樂。
那么,同時在陪伴的過程當中,家長也要學會去慢慢地觀察孩子的愛好是什么,幫他找到他自己的興趣所在。
在美國加州,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對撿垃圾特別感興趣,按理說我們的家長可能會帶著他繞過垃圾走,但是他的家長鼓勵孩子撿垃圾,回收垃圾。于是在爸爸的幫助下,7歲的時候孩子就建立了一個網站,然后有了自己的客戶,客戶涉及到5個社區40個客戶,他還雇傭了工人,后來他還成為了公司總裁和太平洋哺乳動物中心的形象大使。
你看這樣一個孩子,興趣把他同慈善和環保完美相結合,所以愛好對孩子來說是很有益處的,您也要開始慢慢地幫孩子去發掘他的愛好。
第二,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孩子。
大家不要覺得培養孩子一定要上什么課外班?其實教育每天在你身邊。
李嘉誠先生的孩子小時候,每天回家路過報攤,有一個小姑娘一邊賣報紙,一邊特別認真地寫作業,于是李嘉誠先生就每天在孩子放學的時候帶著他路過小女孩的報攤,目的是什么?他就想讓孩子看到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年齡的人專注學習的精神。同時李嘉誠先生肯定是不缺司機接送孩子,但是孩子小的時候他從來不讓司機去送,而是他帶著孩子去擠電車,它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看到社會不同的生活狀態,后來,他的兩個孩子非常成功,之后在做生意的過程當中能很好處理不同的合伙人之間的關系。
第三,培養好奇心。
從每天的好問題開始,美國有一個非常的物理學家IsidorRabi,他在粒子束方面有非常深入地研究,并且推動了核磁共振等多個領域的學的進展。他在接受采訪的時提到了他的媽媽,他的媽媽沒有什么學問,但媽媽鼓勵他提出一個好問題。這就促成了他后來的創造力。
第四,培養孩子的自律。
我們看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有時間觀念,自律性非常強。
那么,我舉一個我學生的例子,他現在在麻省理工學院碩博連讀攻讀計算機專業。據媽媽說,這個孩子小的時候每天都玩電腦游戲。
但是媽媽說從小他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在玩電腦游戲的時候,孩子自己要設一個鬧鈴,時間一到,立刻關掉電腦開始學習,于是他的這種自律讓他形成了非常好的學習習慣,成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這樣一種自律的觀念,這樣孩子長大了就能有自律的習慣。
第五,培養孩子的勇氣和高度。海淀凱文學校的教育追求是自由、勇氣、高度。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擁有探索未知,探索未來的勇氣,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擁有堅韌的毅力勇敢地去追求生命的高度。
海淀凱文是一所高品質國際化雙語學校,我們努力培養孩子要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充分地在課堂內外給予孩子們思考的空間、思考的環境,創設孩子參與的探知,給孩子們創設良好人文環境,孩子們在學著去溝通、去分析、去創新。
在老師和家長們的關愛下,享受成長的過程,體會成長的快樂!
小編會將本次峰會的所有專家和大咖們的演講干貨內容整理成文字內容推送給大家,請大家注意后續推文~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長也可以關注遠播接下來即將在7個城市舉辦的在線峰會:

每場在線峰會,遠播都將邀請
國際學校和重磅嘉賓大咖,讓我們相約線上,足不出戶一站式解決規劃難題吧!